新闻是有分量的

位置:广州世纪助孕中心 > 广州供卵代孕 >

跨省扩圈,凭什么?

2023-12-01 17:04

前不久,重庆都市圈拉开跨省发展的序幕。1月12日,四川广安提出将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两省市联合实施方案,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加快建成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四川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无疑是跨省扩圈的最新注解。近年来,跨省扩圈早已渐成趋势,且行政壁垒被经济规律打破,也将成为常态。

在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都市圈,而除了合肥都市圈全部在安徽省内,其他三个都市圈几乎都实现了跨省扩圈,且四个都市圈相互之间都有交叉,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并在竞争中同步做强。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近日,《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提出江苏、安徽两省将共同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徽京”正在成为现实,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也将获得更好发展机遇。

既要突破行政藩篱,又要不断去增强“向心力”。部分都市圈跨省扩圈后,发展却越来越好,凭什么?

01

目前,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和常州溧阳市、金坛区等两区,形成“8+2”的基本格局。

在这些城市中,除了宁镇扬和常州两个区属于江苏,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州等5城全部都属于安徽。还不止如此,2019年安徽蚌埠报送了《关于申请加入南京都市圈的申请》,明确表达入圈意愿,目前正在持续推进,随着《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逐步落地,蚌埠也将大概率投入南京都市圈的怀抱。考虑到长三角内部一体化的成熟,南京都市圈还将有扩容空间。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杭州都市圈也在发力。目前,该都市圈包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等6市。2020年,在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上,安徽宣城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这表明,杭州都市圈将安徽黄山纳入都市圈之后,可能再次跨省扩容。

当然,杭州都市圈的跨省扩圈,早就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早在2018年,杭州就将安徽宣城市、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等三个城市,列为考察成员。宣城此次顺利参会,未来上饶和景德镇无疑也有机会,杭州都市圈或将扩张至江西境内。

其实说到这里,就会感觉有些杂乱,而都市圈之间的关系或许更为复杂。

南京都市圈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4市都是安徽地级市,另外一座安徽地级市黄山则是杭州都市圈成员,宣城也有望成为杭州都市圈成员,它横跨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这些安徽地级市多数又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蚌埠)。不难看出,安徽滁州、芜湖、马鞍山,既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又是南京都市圈成员。

作为长三角绝对的核心城市,大上海所属的都市圈势力范围显然不会局限于上海,而是包括江浙多个城市。大上海都市圈为“1+8”体系:上海市、江苏4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4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市)。

大上海都市圈范围。

在这里面,常州的溧阳市、金坛区既是大上海都市圈成员,也是南京都市圈成员。而浙江嘉兴、湖州,则既是大上海都市圈成员,也是杭州都市圈成员。

跨省扩圈,几乎成为这些都市圈的必然选择,看似难以厘清,实则逻辑清晰。

02

什么逻辑?当然还是最简单的经济规律。抱团发展冲破行政壁垒,让每座城市都能从中获益,唯有合作共赢、利益共享,都市圈才能愈加牢固。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都市圈规划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成为首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规划,这将释放巨大的政策红利。

对南京而言,都市圈规划获批让南京在都市圈建设方面获得领跑优势,南京刚成为全国经济第十城,作为都市圈的中心,随着同城化提速,其资源聚集能力稳步提升,城市能级也快速增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此外,江苏提出打造“强省会”,其在省内地位和辐射引领能力还会提升,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底气更足,毕竟南京都市圈可辐射带动两省发展。

在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都市圈仅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而南京都市圈的实际范围远不止于此。通过不断吸纳新成员,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已经成功扩容到“8+2”的格局。数据显示,2019年该区域的GDP总量达到4万亿元左右,差不多是湖南的体量。

如此体量的都市圈,在国内都市圈中,无疑是第五大都市圈的最有力竞争者,虽然比北京、上海、深莞惠、广佛肇(一线城市引领,发展水平高)等都市圈要差一点,但比其他都市圈要强一些。

身处实力强劲的南京都市圈,获得的机遇肯定也会更多些,这是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跨省拥抱南京都市圈的主要动力,毕竟主动打破行政壁垒也有风险,但获得的机遇显然要大于风险。

一个是交通一体化。让同城化发展惠及更多圈内城市,南京在都市圈城市间建立了“1小时交通圈”,马鞍山、滁州等地到南京的时间远远少于合肥,南京与周边城市正在推动实现社会保障“同城待遇”,探索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

另一个是产业协同合作。南京都市圈注重加强与区内各城市的对接协作,发挥相关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以G42、G312创新走廊为依托,推进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错位发展,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基本形成“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产业格局。

南京都市圈所处的位置也很特殊,其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不仅城市梯度结构合理,且内部一体化水平较高,以南京都市圈为载体的同城化建设,可以撬动更大范围的同城化和一体化,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动能。

长三角城市群所属多个都市圈范围。

这种特殊性也在于,即使南京跨省扩圈也不会对合肥产生不利影响,反而能给合肥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一是南京城市群带动合肥城市群中的部分城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能够减轻省域发展的压力,还能够正向助推合肥城市群更好发展,进而为合肥发展提供更好经济腹地。

跨省扩圈能顺利实现,凭的就是相互支持、相互成全。

考虑到跨省扩圈的难度,南京都市圈规划的落地,或将对其他跨省扩圈带来有益指导。

03

我们常说,城市竞争已经进“圈”入“群”,城市群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都市圈则是拉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跳“独舞”容易,跳“群舞”不容易。

各地都市圈都发展多年,但效果却参差不齐,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依托行政力量建圈,但却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圈虽建好了,但互动不起来。最后,要么形成继续跳“独舞”的局面,都市圈停留在名义层面;要么就是虽有协同合作,但却没有产业抓手,难以见到实际效果,城市协同发展意愿并不强烈。

最后都市圈不仅没建强,各城市也是相互不“买账”,更会指责都市圈核心城市“吸血”,背离成立都市圈的初衷。原因在哪里?

“强省会”的形成背后有行政力量助推,但都市圈却只能借助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实现共同发展。谁能扩圈,谁能快速发展,看的并不是城市地位和能级,更不是行政级别,而是拿出了多少真金白银,让出了多少真实利益。对于跨省扩圈,尤其如此。在行政力量不仅没有助益甚至还会带来风险和阻力的情况下,唯有让每个成员都吃到肉,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产业做大做强,大家都能获益,动力必然很足。上文提到,不少城市在入圈时选择脚踏两只船,而为了让都市圈成员“归心”,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都市圈均拿出诚意和好处,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都市圈和城市群未来发展潜能无限。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注:以武汉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发展逐渐加速,从中也能看清都市圈发展的基本逻辑。交通一体化带来城市圈之间同城化发展,而产业协同则让圈内每个城市都有发展机遇。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武汉新港、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等,让武汉与周边城市真正实现了产业协同,让城市圈发展拥有了较强动能。武汉要在引领中获得更大机遇,而周边城市要获得更多资源和利益,只有这样,整个都市圈才能更有活力。

武汉城市圈所属城市,都位于湖北省内,成立时就基本成型,并不存在跨省扩圈,也几乎没有行政壁垒阻碍,甚至还有行政力量助益,理应发展得更好更快。


参考资料

标签:

相关阅读

N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