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位置:广州世纪助孕中心 > 广州代孕怎么找 >

中国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曾是富家小姐,后成抗美志愿军军医

2023-10-07 09:57

1911年,辽宁沈阳岫岩县的一户姜姓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女娃。女娃模样素净,机敏好动,其父姜福庆大喜,便为其取为“姜素敏”。

姜家是岫岩县有名的富贵人家,姜福庆老来得此一女,自然得是好生疼爱教养。

素敏尚且三岁的时候,家人就给她请来了私塾先生,日日教授琴棋书画、诗歌礼仪,大有将其培养成名门淑女之意。

而作为姜家的掌上明珠,素敏在功课上也十分争气,小小年纪就能把四书五经、诗文古籍背的个滚瓜烂熟,靠着一身斐然才气成为岫岩县人口口赞誉的“小小女先生”。

按说按照姜家的门第和威望,这“小小女先生”长大后大抵是会嫁得个门当户对的玉面郎君,两人举案齐眉,儿孙绕膝,和和美美地度过一辈子。

但这世间的一切就好像冥冥中注定好了似的,让人不得不朝着那看似巧合实则命中注定的轨迹悄然靠近。而改变姜素敏的宿命的东西,正是让人猜不着也摸不透的“佛缘”。

一日,在私塾上学时,姜素敏从先生那里无意间接触到了类似《大悲咒》、《心经》等佛教的修行心经。

或许出于孩童的好奇心,姜素敏在看见这些书籍后,一下子就被它们吸引住了。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书不离手,眼不离书。

按理说,姜素敏仅才12,3岁的年纪就开始阅读这些生涩难懂的佛经典籍未免也太不符合常理了。

但在姜家父母看来,女儿自小便聪慧异于常人,会沉迷于这些书籍也不算奇怪。再者于普通人而言,这些修行心经也算是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便也由她去了。

没了旁人的干扰,姜素敏看书看得更狠了些,没多少日子便将这些心经背诵了下来。而正如姜家父母的预料的那样,在接触到这些佛教典籍后,姜素敏的心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小小年纪就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除去施粥布善,每次在街上看见潦倒的乞儿时,心善的姜素敏总会于心不忍,给予他们吃食。

事情发展到这里,姜素敏的行为倒没什么异常。毕竟无论在什么年代,热衷学佛礼佛,从来都不是什么坏事。

而姜素敏从佛学中学来的乐善好施,也是姜家父母乐见其成的。可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却大大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首先是随着佛教学习的深入,姜素敏越来越爱往寺庙里跑了。据伴随其左右的佣人描述,每次姜素敏来到寺庙,脸上的表情总会变得特别庄严肃穆,仿佛她之前就来过好多次似的。

而在这撞钟伐鼓的寺庙中,这位富家小姐什么都不干,单是听主持师父诵读经文,就能在这呆上好几天。

更让其家人诧异的是,自从迷恋上了禅学,每日清晨从姜素敏房间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便不再是诗词歌,而是佛学经书。

宅外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听了,更是纷纷惊叹以商贾为谋生的姜家莫不是出了个小尼姑。

对于外人的众说纷纭,姜素敏的父母也是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但作为姜素敏诵读佛经的初代拥护者,他们也不好对姜素敏的行为多说什么,只能旁敲侧击地几番暗示。

父母原本想着女儿只是对禅学一时兴起,等过些日子玩闹劲过了,也就没心思跑去那寺里礼佛了。

可没成想,夫妇俩别的没等到,倒是在姜素敏15岁那年等来了一句“女儿欲出家为僧”。

要知道若放在古代,15岁对女子来说,那可是及笄出嫁的年纪。而显然,从小就接受新思想的姜素敏,虽依旧遵循着“三寸金莲”的封建陋习,在很多事情上却已然有了自己的主见。

她要出家的决定,自然不可能仅是一时兴起,说说而已。眼看女儿真有遁入空门的心思,姜家父母便再也无法坐视不管。在将其19岁的时候,一纸婚书就把其嫁给了辽宁大学的一位讲师。

要说姜素敏这未来夫婿的家境,与门庭若市的姜家也算是不分伯仲的。婆家是吉林通化市的有名的实业家,靠着一家生产家具的工厂每年赚的是盆满钵满。

而作为姜素敏丈夫本人,这位大学讲师也是一表人才,年纪轻轻就获得教员的评称。像这样的人家,无论是才学还是财富,与姜素敏都极为相配。

事实上,男方在姜家初次与姜素敏见面时,就对其一见钟情,愿娶其为共度余生的结发妻子。奈何郎有情而妾无意,姜素敏对这个未来夫婿倒不是很感冒。

在婚礼前夕,为了故意刁难对方,她甚至提出了出嫁时“不着嫁衣着法衣,不戴凤冠戴道姑发髻”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说这世间被偏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对于姜素敏种种的任性举动,这姑爷最终都是一一应允了。

前有娘家施压,后有夫家“围追堵截”,无奈之下,姜素敏也只好暂且放下剃发为尼的心思,两眼一闭,嫁为人妇。

嫁入婆家后,因婚礼上的种种怪异举动,姜素敏并不受公婆待见,但好在她还有丈夫疼爱,其婚后生活还算是过的安逸舒适。

可是一只家养的金丝雀,哪怕再安逸,那也是被豢养在笼子里,身心没个自由。

于是在结婚的第二年,为了摆脱这种无形的束缚,也为了满足自己在中医上的志向,姜素敏就以学习针灸为由,来到了沈阳中医学院进修。而姜素敏在这学院里一待,就足足待了6年时间。

对于这个自幼喜静且独立自强的女性来说,在沈阳中医学院学习的6年,无疑是快乐且充实的。在这里,她像块孜孜不倦的海绵一样,不断从书本和课堂中汲取中医针灸知识。

在这里,抱着一颗“医者仁心”的善心,她在渡人之前,先实现了渡己,许下了“普渡众生”的信念。

而更让姜素敏惊喜的是,在她学成归来的时候,通过与丈夫生活点滴,她竟然逐渐爱上了这桩包办婚姻的对象。毕竟哪怕是再坚硬的石头,在常年的同床共枕后,也会焐出温度。

何况两人无论在学识上还是抱负上,都算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倒不如一齐做对欢喜鸳鸯。

只可惜鸳鸯短命,只需一股时代的洪流就能把他们给拆散了。1940年,因参加“反对国民政府专制”的重庆请愿活动不顺利,丈夫回家后便一直卧病在床。

尽管在这段时间里,期间姜素敏日夜在其身边贴心照料,但郁郁不得志的丈夫最终还是恨病逝了。

丈夫去世后,原本就不讨公婆喜爱的姜素敏在婆家的处境又越发艰难。加上两人结婚的10年中,因聚少离多,两人也没生下个一儿半女的。

或许是因为相看两厌,在丈夫病逝后的那个秋天,姜素敏便拿着一纸和离书,彻底与婆家断绝了关系。

离开婆家后,姜素敏本打算投奔岫岩县的娘家。奈何还没等她进家门,就听见宅里传出阵阵长辈的指责声。

原来是远在通化的原婆家,在姜素敏走后,便快马加鞭地把其和离的消息告知了姜素敏的父母。

要知道,在那个并不开明的年代,和离就意味“退货”。对于面子比里子重要百倍的姜家父母,又怎么忍受得了这种耻辱呢?

于是,这才有了姜素敏在门口听见的那番指责声。事实上,在唯一一个会无条件包容自己的人离世后,姜素敏也算是看淡了红尘。

对于昔日亲友的挖苦,她心头虽些许苦涩,但也不至于想不开。甚至乎,孑然一身后,反而有种豁然轻松之感。看来我和佛祖的缘分真的到了!

抱着这样的念头,姜素敏调转了回家的脚步,孤身一人从辽宁沈阳来到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

1940年,伴随着秋风与钟鸣,29岁的姜素敏终于了却了年少时的心愿,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摇身一变,成为了吃斋念佛的仁义法师。

和所有僧人一样,姜素敏在寺庙的生活基本上都是打坐读经,念佛讲习。每日清晨闻钟声为起,每日夜晚叩钟声而睡。

不过,和普通僧人不同的是,作为苦学中医六载的赤脚医生,姜素敏除了按例做些阐教功课外,还经常会利用自己的针灸技术为山下的百姓们义诊。

每次看诊时,她总能将病人们的病理症状、治疗手段讲的头头是道,甚至事后还不收取一分一厘。怪不得百姓们见了她,总爱将其称作“活菩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为了扬立新中国的国威,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240万人马带着满腔的仁义与勇敢,先后跨过鸭绿江,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中。

姜素敏虽为遁入空门的女子,却并非手无缚鸡之力。作为同样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有志之士,她不仅有一颗肝胆报国之心,更有一双能行医救人的巧手。

当时,在五台山上得知抗美援朝的消息后,姜素敏便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决然的加入到了志愿军的随行军医中。

战争无情人有情。在与中国志愿军并肩作战的三年中,姜素敏靠着自己高超的中医针灸技术,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了无数受伤战士的性命。

尽管在这个枪林弹雨的残酷战场上,因裹着小脚,姜素敏行动并不算方便,甚至可以说她所遭遇的危险比旁人还要多些。

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这位爱国的仁医对自己行医救人的使命却从未有过一刻的松懈。

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在姜素敏眼里,战士的发肤却比自己的重要的多。一次,因敌方的炮火过于猛烈,姜素敏左手腕活生生被子弹打出个血窟窿,血流不止。

面对锥心的疼痛,姜素敏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委屈,只是简单地用纱布处理了下伤口,就又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去了。

如此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崇高气派,又何止一个“活菩萨”可以形容的呢?

正义之师必有天佑,1953年,6千位志愿军带着无数青山忠骨的夙愿凯旋而归,而作为随行军医的姜素敏也在班师回国的队伍中。

回到祖国后,因当时宗教政策尚未彻底落实,姜素敏并没有回到寺庙,而是来到了辽宁省沈阳202军医院,继续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发光发热。而她这颗“小灯泡”,一亮就足足亮了三十年。

1982年,姜素敏已至72岁高龄。一般来说,像这个年纪的老太太,要是有个一儿半女的话,如今大多都是在家里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了。

但早已茕茕孑立的姜素敏已然看破红尘,了无牵挂了。

要说她心中唯一所求的,莫过于回到寺庙,与青灯古佛共度余生。

不过这次,她的心之所向,却不再是当初剃度时的五台山南山寺,而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九华山通慧禅林。

1983年,在五台山塔院寺受过具足大戒后,姜素敏开始了云游四海的逍遥生活。

那段时期,她住过甘露寺、菩提阁这样的名寺,也露宿过简陋破旧的荒庙。

或许是过去的岁月和经历造就了这位太师宠辱不惊的心态,无论是名事或是荒庙,皆未在她心中掀起半分涟漪。

直至有一日,偶然的情况下,姜素敏途径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九华山通慧禅林。

与如今香火旺盛、修缮完好的通慧禅林不同的是,当时姜素敏眼前的通慧禅林却是一处极为天然质朴的圣地。这里溪水潺潺,环境清幽。

虽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然而随处可见的的参天古木、深幽曲径却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豁然之感。

而对于一生都在追求这份豁达从容的姜素敏来说,只需瞧上一眼,便有了一眼万年的感觉。

或许是与这个古庙无形中萌发了“惺惺相惜”的感情,在这儿歇了几天脚后,姜素敏便决意用自己12万元的积蓄好好将这个古庙修缮一番。

要知道,这12万元可是姜素敏这几十年来,靠着售卖草药、行医问诊好不容易才积攒下来的,甚至里面大部分的钱还是她当初做志愿军的随行军医的津贴金。

然而,为了能这个“迟暮英雄”在禅林文化中重振雄风,姜素敏掏钱的时候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不仅如此,在正式开启寺庙的修缮工作后,这个年至古稀的老太师甚至还拖着那双三寸小脚在施工场地上亲力亲为。

建筑材料的采购,工程质量的检验甚至工人们的伙食,修缮期间的方方面面,姜素敏都对其一一过问,唯恐里面出了什么岔子,影响了寺庙的修葺和复兴。

而在经过两年的忙碌操劳后,那座因位置偏僻、外观破旧而被人遗忘多年的通慧禅林,也终于在姜素敏的努力下恢复了初建时的光景,每日来此地祈福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通慧禅林能得以“重振雄风”,按理说作为修缮工作的发起人,姜素敏应当是功不可没的。无论是寺庙里的主持、小僧,还算是来往的香客,都对其赞不绝口,敬佩有加。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姜素敏却仿佛深藏功与名般,一人带着一口用以研磨草药的石磨盘继续下山行医去了。

或许有人会问,石墨盘也不算是个稀罕物,为何姜素敏一把年纪了还非要亲自带着这个两百斤的大家伙四处奔波呢?

而每次听见这个问题,姜素敏总是会微笑解释道:“东西虽不罕见,却不一定哪里都有得卖?要是在深山老林里看见个病人,手边没个磨药的工具,这不是在耽误了人家的性命吗?”

的确,在行医救人的这条道路上,姜素敏从来就不是个怕麻烦的人。只要对病人的病情有好处的东西,姜素敏从不嫌麻烦。

就好像当初在朝鲜战场行医救人一样,只要能挽救战友的性命,哪怕舍掉她的一条左手,她也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的。

石磨盘随姜素敏行医的脚步,途径万里,制药无数,在红尘人间挽救了无数病患的生命,最终在1995年5月,又与她的主人从人间回到了钟鸣古刹的寺庙。

或许是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回到通慧禅林后,姜素敏表现地极为平静。

除去吃饭睡觉,姜素敏每日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念诵大悲神咒。尽管那段经文她早在懵懂的少女时期就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熟记于心了。

但是,在姜素敏认为,同样一件事物,在人的不同阶段去品味,总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被称作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的大悲神咒,便是这样“愈品愈新”的存在。而为了能从大悲神咒中领悟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姜素敏甚至在战场上做军医的时候,都未懈怠过这门功课。

1995年10月7日,在经历了一周的停食辟谷后,姜素敏以十分安详的状态圆寂在了九华山通慧禅林内。

师太圆寂后,寺内的弟子皆悲痛泯然,甚至山下的广受姜素敏恩泽的百姓在得知师太离开人世的消息后,都纷纷聚在寺前为其默哀。

逝者已矣,弟子心中虽悲痛万分,却仍不敢忘记姜素敏生前的叮咛。原来,在姜素敏圆寂前夕,曾有过自己或能修成肉身舍利的预兆,遂对其弟子万般嘱咐,告知他们等自己圆寂后,万不可将她的尸身做火化处理,而是要给她坐缸。

所谓的坐缸,是佛教僧人圆寂后的一种特殊的仪式。相传,坐缸之人,只需以打坐的姿待在一口陶缸中,靠堆至胸口处的石灰和木炭来维持身体的仪态。

而后,等缸口封闭好后,再在缸底留出一个用以点火的传火孔。通过缸底的不断加热,以实现缸中尸身的不腐保存。而要想塑成这容颜不腐的“肉身菩萨”,得足足经历三年的时间。

尽管坐缸算是佛教中人圆寂后惯用的处理尸身的手法,但因为这种手法处理难度之大,自唐朝佛教兴盛以来,拢共也就只有10位僧人塑成了肉身不腐的金身,且这10人还皆是男性僧人。

至于姜素敏这种身体构造比男性更加敏感软弱的比丘尼,却还未有过成功的案例。

尽管对于姜素敏能否塑成金身心里还有些发憷,对于老师太圆寂前的叮咛,弟子们却未敢怠慢。

众人只待平复好心情后,便立即严密谨慎地对姜素敏的尸身装入缸中,在九华山的后山坡上对其进行了坐缸仪式。

1999年1月2日下午三时,应姜素敏生前的要求,通慧禅林的僧人们一齐将装载着姜素敏尸身的坐缸给打开了。

而在开缸的那一刹那,目睹此景的僧人们纷纷一惊。只见在这个密闭了三年的坐缸中,早已羽化的姜素敏,却依旧端正地端坐在这个坐缸中间。

且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师太的毛发和皮肤,经过三年又两个月的变迁,依然如生前般富有光泽,弹性十足,甚至原本黑白相间的发间竟还长出了些许乌发。

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师太在入缸前,原本十指相向的双手,经由一番坐缸,竟逐渐演变成了右手自然下垂,左手抬高呈捏针状,俨然与师太生前为病人针灸的架势如出一辙。

对于姜素敏塑成“肉身菩萨”的缘由,一些了解其生平饮食的弟子猜测,莫不是因为师太常年使用不沾油水青菜和白米粥,羽化之后,她的皮肤才会如此光泽透亮。

而专家们在仔细观察老师太圆寂后的身体,却发现其象征着女性特征的胸部和下身长合已然平整后,饶是“无神论者”的他们,也不得不惊叹这传说中的千年不腐的“肉身菩萨”,实则也是来自于人间。

自通慧禅林内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首尊女性“肉身菩萨”后,来寺内瞻仰功供奉其金身的香客便比以往更加络绎不绝。

而在一阵阵古寺钟鸣和经文诵读声中,来往者的心灵也得了极大的洗涤和净化。

在这个有些浮躁的时代,还能寻到一片如此清静无为、和风细雨的佛教圣地用以瞻仰静心沉思,这不正是当年姜素敏倾尽家产也要将这座古寺修缮好的原因吗?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小姐,到一个一心向佛的浮世过客。从一个舍生取义的志愿军军医,再到一个广渡天下的“肉身菩萨”。姜素敏一生虽皆于佛有缘,但最后将她渡成“佛”的,却不是佛祖本身,而是她自己。

一双将前路踩出升云梯的三寸小脚,一道永远留在左手腕上的伤疤,一块背了几十年的石墨盘,一段念诵了千次万次的大悲神咒。这位“活菩萨”的渡己之路虽苦难重重,荆棘遍地,所幸也算是求仁得仁,如愿以偿了。


参考资料

标签:

相关阅读

N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