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位置:广州世纪助孕中心 > 广州代孕怎么找 >

硬核知识:樱花无别衣有别,吴服、和服、汉服,到底什么区别?

2023-10-24 14:32

每年的“武大樱花季”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大家热议的目标。当然,今年也不例外。

武大方面则表示阻拦原因是男子没有办理预约赏樱的手续,并有言语挑衅行为,最后肢体冲突。具体的冲突原因,就交给警察叔叔来处理吧。但关于吴服、和服、华服的讨论,有时确实让人很难分清。

什么是吴服?

百度“吴服”,度娘给到的解释是:

一指的是吴地的服装。

二是和服的旧称。

那么“吴地”到底是哪个地方呢?有人说是春秋时期的吴国,有人说三国时期的吴国,也有人说就是中国的江浙一带。

但根据日本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大约是在日本应神天皇的时期,引进了吴地的纺织手艺人和技术。

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卽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幷十一卷、付是人卽貢進。又貢上手人韓鍛・名卓素、亦吳服西素二人也。

——《古事记·应神天皇记》

卅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于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爲導者、由是得通吳。吳王於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

——《日本书纪·应神天皇纪》

百济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后来应神天皇复遣阿知使主前往吴国求缝工女。

而应神天皇,就是传说中日本第15代天皇,在位时间大致是270年——310年,而这一时期正对应我国的三国时期(220——280年)。配合日本考古学发掘与书面资料研究,自应神起天皇在位时间和事迹的可信度大增。因此,这里“吴地”很可能就是三国时的东吴。

应神天皇

而在如今的日语里,吴服却更强调材料。

“吴服”一词原本指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丝绸织品所制作的服装,现今则指用于制作和服的织品,与服装剪裁样式是没有关系的。是专指以绫锦为面料的礼服。而用江户时代发明的木棉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

当年的吴国织女在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直到今天还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

年轻的和服

日本词典《広辞苑》中对“和服”定义为“日本原有(本土)的衣服。着物。”就该条解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和服为日本自古以来的本土服饰,它又叫作“着物”。

让人意外的是,“和服”的概念并没有非常久远。

明治时期,西方黑船打开日本的国门,一起流入的还有西方衣服(即“洋服”),人们用以将其与日本本地的衣服作为区分,故称“和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福泽谕吉以来,日本国族运动兴起,产生了大和民族的概念。后来为了将西方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别,和服逐渐演变成单指日本民族服饰。

和服在历史演变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绳文时代

严格来说,绳文时代的日本的民族服饰尚未成形。考古学家于当时遗迹中所发现的古物中推测,当时的人是以一些以苧麻及麻织成的布制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发掘出来的文物资讯不足,故当时衣服的模样至今仍未明。

弥生时代

根据中国史书魏书东夷传的《魏志倭人传》所记载,弥生时代日本人的衣着是以几块大布所剪裁而成。男的叫横幅,女的叫贯头衣。因为没针剪,所以不成样式,类似东南亚与百越民族的服饰。

奈良时代

唐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鼎盛时期,奈良时代两国交流频繁,关系十分密切。受盛唐文化的影响,日本对中国文化有着大规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统治者。这一时期颁布的“衣服令”就是日本受唐装启发而实行的。

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诏书:“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此时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当时期中国服饰的模式,而日后贵族阶级所穿着的“唐服”样式亦于此时期留存下来。

日本高松冢古坟墓中壁画,与唐代墓室壁画极为相似

平安时代

于平安时代初期,中日交往仍然相当紧密,故中国文化对和服的影响仍深。但由于894年日本撤回遣唐使,北宋熙宁年间以来,只有佛教民间交流了。使和服发展逐渐倾回去日本自身的文化,开始建立起别于中国服饰的独特风格。

尤其是这个时期纹章及染色技术大幅发展,令当时和服的花款变得更加多样化。衣服色彩鲜艳,展现出它独有的特色,衣袖也逐渐开始变得宽大,出现了“唐衣”和“十二单”。

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

到了镰仓时代,原本中国服饰中的裤跟裳被省去,袖口亦开始缩小,形成现今和服雏型的“小袖”;另外女子和服亦开始趋向上下连裳的袍服类。室町时代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不振,造成和服的演变逐渐减慢。

室町时代日本大量进口明朝金襕、缎子,被当作最高级的织物,制作幕府将军的胴服(羽织)。

江户时代

男装是黑色花纹作为正装,女装还是小袖,茶色与黄色为主要的颜色,和服在江户时代基本就是小袖形式。

受到中国文化、西欧文化的影响,和服在明治时代才开始真正的走向成熟,宫中的礼服开始洋化。到了大正时期,男子开始穿西装,女人也开始穿西式服装。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华夏民族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崛起。

汉服,又称华服,华夏衣冠,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的汉服曾经一度消失在国人的视野之中。但值得庆幸的是,沉淀于血脉中的华夏基因没有消失。

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汉服文化在今天又开始重新焕发光彩。秦汉大气、魏晋风流、唐风倾国、宋明流韵。历朝历代各有其风采。

跟和服的传承相比,汉服的传承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线。

结合传统节日和传统艺能表演,是复兴汉服运动较为常见的方式。例如农历“花朝节”“上巳节”“乞巧节”,人们更乐于复兴古人传统的过节方式,琴棋书画、投壶剪纸、古乐汉舞、拜月乞巧……人们追求的是再现传统文化的灿烂与美好。

而日本和服的传承似乎更加时尚。日本的花火大会最早可追溯到日本江户时期享保十八年(1733年)。为对前一年流行的腹泻传染病导致的多数人死亡进行冥福,祈祷天灾病疫消除。

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身着传统的和服参会,但却与花火大会的祈福消灾无关,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聚会,朋友狂欢,恋人约会,众人相聚喝啤酒吃烤串等休闲活动。

和服商家将当代日本人审美喜好的时尚元素融入和服设计,这一点与中国还原汉服古典之美的汉服运动截然相反。无论是“复古”还是“时尚”,二者并不矛盾,却更应是齐头并进。

传承和潮流看起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其实殊途同归。

传承如果也能很时尚,并且让大家津津乐道,终有一天,会形成潮流。

汉服知识推送

汉服是什么?如何认识汉服?

漢服復興已經進入地十四個年頭,隨著漢服同袍數量的劇增,漢服運動中的各種思想也陸續呈現。有人從純衣冠審美角度開發研究,有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復原再造,有人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層面把漢服賦予更豐富的人文價值。不管怎樣,漢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作為華夏文明曾經的象征和代表,其驟然消逝令人遺憾,其復興歸來又令人欣喜。

欣喜之餘,也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去思考漢服背後承載的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為有文化、有理想等同袍,道器合一,不失體用,漢服的生命或許才更長久。

执大象,天下往

漢服的製作設計,每一個細節皆有文化蘊含其中,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整個漢服的形制就是中國哲學最直觀的體現。上衣下裳,天玄地黃,交領右衽,道法陰陽,漢服之道,就在這身象法天地乾坤的形制之中。漢服與禮樂相得益彰,堪稱中國文化之大象。穿漢服,行禮義,你就抓住了中國文化之大象了。下面我們先拋開漢服,說一下這中國文化裡的“象”。

何謂象?簡單說,就是形象,你所能看到的東西皆為象。《周易·系辭》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象就是對萬事萬物的抽象化描述。狹義之象又與所見之形象有所區別,從形中抽出,經過一系列取象比類思維配之於獨特的意義,非形之可感可觀,可置可動,非廣義之象見,而可知可言。而最大的象即為天象。《老子》:“大象無形。”存道於象,故曰:“執大象天下往。”大象,猶大道也。

取象比类得漢服之情

古人法天則地,取道法乎自然,觀山水日月、幽明寒暑,取象比類而得出陰陽之理。《黃帝內經》就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參陰陽之理,天地之大德,來塑造華夏民族君子之性格。《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太極為一,生天地兩儀,兩儀之間,有四象四時四方。比類取象同時又發展了五行學說。折中四象四方,守仁以成五,東南西北守中土,夷蠻戎狄藩中華。

《禮記·深衣第三十九》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又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聖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深衣象徵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的東方理念。袖口通圓,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缝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封橫帶、下摆豎垂,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天地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天之四時;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圆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权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中華禮服中取法自然的十二章文,尤其令人注目。《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虫,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文無不取象於自然,并給予了特定的含義,幾千年來始終作為歷代朝服祭服等禮服的基本紋飾。漢服體系豐富多彩,自黃帝以降,歷代華夏民族無不對漢服進行豐富和擴展。由上衣下裳之玄端冕服而深衣,於是有直裾曲裾,有圓領有道袍,有襦裙有襖裙,有冠冕有襆巾,有皮弁翹履,有鳳冠霞帔,有霓裳羽衣。少女起舞,衣袂飄飄,灑脫靈動,若風若凰,落雁驚鴻。美妙的漢舞,是來自對自然之美的詮釋。

華夏民族非常珍重先王留下的衣冠文物,正是這些文明要素的形成標誌著華夏民族的出現,一個個脫離了矇昧野蠻的民族誕生。

古人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為何?先聖先師的禮樂文明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標誌。禮樂與漢服合二為一,從內到外把一個民族鍛造為世界上的文明之邦。不去繼承先王法服,不去弘揚先聖先師之道,而濟濟于他人之俗,學得再好,也是無根之木,怎能見華葉遞榮。

禮失求諸野,器絕征乎象

讓這些生動的民族文化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作為創造了無數個奇蹟和輝煌的華夏民族,應該有這個信心。禮失求諸野,器絕征乎象。恢復華夏氣象,不是皓首窮經,空談心性,而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不是抱殘守缺,墨守成規,而是勤求古訓,明德維新。不是孔夫子所懲戒的“生於今之世而反古之道”的復古者,而是老子所倡導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復興者。子曰:“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容而道遠,只要我們打起精神,四海一心,便可成己成人,化民易俗。

《易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群經之首的《易經》給出了點撥,“聖人之意”就在華夏之象裡邊。在禮樂,在衣冠,在文字,在宗廟法度,在天地人倫。聖人之意,當存於每一個志在復興華夏的炎黃子孫心裡,修之於內,達之於外。《老子》云:“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每一個華夏復興者,都應執華夏之“大象”,保合諸夏,協和萬邦,使天下慕而往之。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于博遠。如今的漢服運動,積十四年之彩,明夷翻轉,名庭吐光,已然成為夜空中之繁星,必將化作日月之光芒,照臨華夏民族之所在。

汉服复兴的真义在哪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各民族的团结一心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与长治久安。而汉族作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更是担负着最多的维护国家统一持久发展的任务。但是,一个如此庞大的主体民族,汉族如果连自己本身都缺乏民族认同感,缺乏凝聚力的话,又拿什么去团结其他的兄弟民族呢?这是不可能的。

汉服的归来,就是要加强汉族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力,从而以坚不可破的力量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最早我们提出汉服复兴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外在的标识,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人口最多的汉族,却有着最低的民族认同感。在传统节日上,少数民族穿上节日盛装,马上如同一家人一般,而汉族则完全缺乏这种互通彼此的认同感。

很多人在复兴汉服的时候都会说:“着我汉家衣裳,行我礼义之邦。”穿上汉服怎么就能“兴我礼义之邦”了呢?是否还记得曾经的汉服复兴者的口号:“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我们是把中国的复兴与衣冠结合在一起了。始于衣冠,如果忘记了初心,或许很难“达于博远”。

小师兄也希望大家在复兴汉服的时候,能够也关心她背后更为深厚的礼仪文化,“这才是汉服的灵魂。”是的,当你灵魂回归,你再穿上美美的汉服,在一刹那,也许会泪如雨下,瞬间与我们伟大的祖先产生了血脉相通的神圣之感,内心的迷惘与孤独烟消云散。

可以想象,很多汉服复兴者都在寻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的时候,渐渐接触到了汉服,从而灵光一闪,内心的民族心被唤醒,了解到了汉服被后的民族家国大义。

在汉服复兴的道路上,有很多同袍只是为了汉服之美而走到队伍中来的。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最起码汉服通过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存活了下来,并且落地生根,慢慢发展。但是,在汉服运动的过程中,不乏志同道合的,为了民族国家复兴而奔走的仁人志士。他们有的是普通工人,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教师、学生,甚至国家公务员乃至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通过汉服的外在体现,来唤醒涣散的汉族内心的民族自我认同感,让这个民族不再着眼于个人私利,不再着眼于某省某地域之偏狭之见,而“大同”一般凝聚而为一人,卓然挺立与世界。

(十五周年北京汉服同袍大合影)

汉服,又称华夏衣冠,是中国几千年礼乐文明生生不息的载体,其独特、精致的裁剪工艺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得益彰,天人合一、中庸正直、阴阳统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汉服文化的精神之源。自人文始祖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语)至明清易代,汉服一直作为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不息。“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冠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便是来自其博大精深、传承不息的礼乐衣冠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基础之一,也是如今最能唤醒民族心的最重要恶元素之一。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汉服,再加上相得益彰的华夏礼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何以不去认真的复兴她,呵护她?

如今,汉服复兴15年之久,成千上万的华夏儿郎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在各自生活的地方实践者华夏复兴的理念。有的人专注于制礼作乐,有的人孜孜以求民族基础理论之构建,还有很多同袍查阅古籍,复原古衣,为汉服复兴创造一片新的天地。也许有一天,汉服真的复兴了,汉风照耀中华,民族卓然于世,你再回头想当初自己这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内心怎能不充满欣喜。加油吧,同袍们!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部分配图由(圈儿)提供


参考资料

标签:

相关阅读

NEW ARTICLE